作为财会行业首屈一指的证书,注会的通过率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。其难度不言而喻,而究其原因,有很多种。有客观上的,同样也有主观上的。
一、会计考试本身难在哪?
1、科目多,书本厚
以CPA为例,考试分专业阶段共六门考试,综合阶段一门考试。一共七门。如果你只看课本,是不用想过的。至少需要搭配一本辅导书。2016年的会计课本598页,税法559页。专业阶段六门的话,接近3000页(审计更厚,但战略比较薄,以下所有的计算,只是大体计算而已)。实测会计+税法,书+辅导书厚度为8.5cm。六本书+六本辅导书厚度应该是25cm左右。
知识点看起来比较快,但是一页的习题做下来,还是非常耗费时间的。看书的速度按照8页/每小时来说的话,看完这6门需要825个小时。学习过程中,你需要听课件,做习题。课件难点需要听2遍,我一般是加速听。这些时间都可以折算到8页/每小时中,但是你复习的时间,做考前的模拟题的时间,都没有计算。保守保守算上,你就需要1000+小时才能完成专业阶段。
2、考试周期长
注册会计师一般出书是四月份,考试是十月份,中间你有六个月左右的复习准备时间。1000个小时的最保守估计,六个月内,每天不停学习5.6个小时。
一年通过专业阶段的凤毛麟角。即使你学习时间很充足,咱们还是按照2年来通过专业阶段吧。因为还有综合阶段,所以,你最顺利需要三年才能考下这个证来。
3、书本难啃,试卷为难你
书本的难啃程度属于偏难的。虽然都是些会计大牛编的书,大牛来编书,是因为大牛搞学术搞的好,并不代表编书编的好,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。至于考试的试卷呢,就更奇葩了。
举个例子,2009年的会计关于每股收益的章节,一共10页。学习的时候,面授的老师(那会本科能报名,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办了一个面授班)说:这个大家自己看看就行了,最多也就是考个单选题。
结果考了一个9分的计算题。纵观全书,难点章节是重点章节,不难的章节也是重点章节,厚的是重点章节,薄的也仍然是重点章节。总结一下就是:全书都是重点。我个人认为出题人的宗旨就是:怎么难怎么考!
4、其他因素
1)工作强度大,性价比不高
刚才算过了,连续六个月每天大约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。你熬过了三年,拿到了这个证。有几条道路可以选择:
(1)会计师事务所,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讲,工作强度大,小所待遇低。大所工作强度更大。很多人去事务所,也是为了以后转职到企业去的。
(2)企业会计,我入职一年,觉得知识是很有用的。但知识不是全能的。企业的岗位,需要专业知识+工作协调能力。如果说哪方面更重要,其实工作协调能力更加重要。你花三年的精力去考到了这个证,只是代表着你的知识过关了,并不代表你就能胜任财务主任或者什么样的岗位。
听研究生的舍友讲过一个故事。他的一个学霸同学,本科期间考出了专业阶段注会6门,然后毕业考去了银行,考完专业阶段了说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干会计了。
2)毕业后才能考
CPA是专科毕业或者本科毕业才能考。研究生可以在上学期间考。这个规定大约是在2010年出台的,不过一开始执行并不严格,现在执行的很严格,在校生(非研究生)报不上名。这一政策,其实是一个“好的政策”。
以上提过,你需要每天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学习复习的。但是学生时间充足,没有烦心事,不用担心工作升迁,不用担心办公室勾心斗角,不用照顾家庭孩子。与在职人员完全不是一个起跑线。而且,在校生考出了注会来,其实任何的实际业务能力都没有。也造成了持有CPA证的持证人群的业务能力的总体降低。这一规定,看似对想考CPA的在职人员的保护,其实更本质的是对CPA含金量的保护政策。
在职人员才能考,这就决定了准备考试的时间一定会显得不足。按照一年三门的节奏准备的话,最保守估计得一天需要学习三个小时,连续学习六个月才能通过。在时间精力的保障下三年拿证是乐观估计,在职人员实际四五年太正常了。作为职业生涯规划,五年就算是中期规划了吧。职业规划,四五年,现在的经济形式,五年后什么情况真的很难讲。远不如那些半年能够考出来的资格证来的更加的及时。
3)意识上的“难”
有一位知友的公式“考试难度=知道这门考试的人数/通过这门考试的人数”。我觉得解释的很棒。
论考试难度,精算师比CPA难。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东西,去考这个东西呢。人群基数肯定特别少。但是会计从业人员呢?多如牛毛。
CPA作为会计行业的**证书,只要是学会计的,或者做会计的,就知道这个证的存在,所以,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基数人群知道它很难。我自己就是屡次报名,很少参加考试的人。
二、如何提高学习效率?
1、关于预习
(1)预习时间排在每天的复习时间之后。
(2)预习时,先以章节为单位通读课本,了解大概内容,标题、解说、每页底部注脚等不要疏漏。
(3)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,用铅笔画上记号。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或课前找同学讨论。
(4)把生词标出来。
(5)对于知识点繁杂的章节,可以在纸上列一个图表,分层次列举出来。
(6)养成超前的学习习惯。
2、关于听课
(1)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速度。
(2)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,本来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、互动的活动。
(3)上课时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,用主动的辩证思维去学习是很有用处的。
(4)上课抓重点听,就根本不会觉得很漫长。
(5)专心听讲并注重语言交流,不要只顾埋头记笔记。
(6)5分钟的课后静思=50分钟的课后复习。
(7)听课需要“批判地吸收”
(8)学完要问自己四个问题:
What——学了什么?
How——怎么学?
3、关于做笔记
(1)每门课准备两个笔记本:一本做课堂笔记,一本做改错笔记。
(2)根据不同科目特点做出不同形式的笔记。
(3)能画图的就用图形表示,能标注的就标注一下,不要把时间都放在笔记上。消化吸收并应用于以后的学习中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(4)课堂上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思考,同时要迅速捕捉到他关键性的语言并记下来。
(5)当听课与记笔记发生冲突时,一般以先听懂老师对问题的分析为主。
(6)可以在课本空白的地方记笔记,如果用笔记本,可以买那种中间用一条竖线把一页分成两部分的,左边记录讲授内容,右边写自己的心得。
4、关于复习
(1)知识相对完整的时候再进行复习。
(2)复习的时候要重点看自己不会的东西。不死记硬背所有知识,而是去抓住各知识点问题的实质,可以通过在线题库练习,把要记的东西缩小到**程度。
(3)“三遍复习法”:每天晚上复习当天学习的东西;周末复习这周学过的东西;考前安排较多时间复习自己比较差的科目。
(4)复习环节把握好两点:一是时间,二是频率。
5、关于做练习
(1)日常练习=考试练习,不要轻视。
(2)做练习应遵循以下原则:仔细看题;不拖拉、不抄袭,不会做的题目先放一放,写明原因;
(3)作业中有了错不能先看答案,应先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,最终追溯到某个知识点的欠缺上。可以把错误用专门的本子记下来。
(4)关于案例题:一是审题,二是寻找解题途径,三是正确解题;第四步注意检查。
6、关于归纳
(1)归纳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课堂归纳,二是错题归纳。归纳时可按章节和知识块进行。
(2)每一科都有专门用来归纳的笔记本。
(3)将同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加以类比和记忆,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脉络。
(4)学习的过程就是把书读厚,再把书读薄的过程。
7、关于读书
(1)看书不在于多,而在于精。
(2)读课本的**方式:要学某一章前,我都会先大致看一遍书,标出自己觉得有疑问的地方。
(3)学会有重点地看书。
(4)扩大读书范围是培养读书兴趣的一个方法。
8、关于记忆
没有记住知识是根本谈不上运用的。
(1)**的记忆时间于早晨及晚上,并且要在独自不受干扰的情况下。睡前把背过的东西再回忆一遍,因为睡眠时没有新的信息输入大脑,刚刚记忆的东西就能不受干扰了;一次不能吃成个胖子,每天定量记忆;交叉变换科目来记忆,效果好。
(2)易错题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中,空余时间看看,增强记忆。
(3)只要善于发现规律,掌握重点,就不愁记不住。
(4)变换不同方法来记忆:重复记忆法、对比记忆法、归纳记忆法、联想记忆法等。
9、作息时间
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得益于自己良好的作息习惯。
(1)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。给自己量身定制一个作息表,然后一直坚持下去,成功肯定就在前面不远处。
(2)时间这东西,或许本应该浪费一半、珍惜一半。浪费的一半方可领悟生命的乐趣;珍惜的一半,才知道生命的。
10、应考经验
(1)考前呆在一个僻静的角落。
(2)考前给自己定一个**目标,还是自己可以接受的。后路都有了,还有什么好紧张的?
(3)答题时一定要先易后难。
(4)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淡定从容,不慌张不忙乱,思路清晰。
(5)考完一科丢一科。“如果考前晚上睡不着觉请不用担心,第二天照样精神百倍地考试,人在考试时都会产生兴奋感,更何况是面临高考呢?”
点击查看全文